分布于全国的柑桔产区,寄主为柑桔、柚子、橙等。
为害特点:可危害叶片、果实及新梢,以刺吸转绿的新梢叶片较严重。红蜘蛛吸食叶片后,叶片呈花点失绿,没有光泽,呈灰白色,引起落叶、枯枝。
柑桔红蜘蛛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,主要以卵、部分以成螨和幼体在柑桔的叶背上或枝条裂缝内越冬,卵产于叶片、果实及嫩枝上,叶片正反两面均有,但以叶背主脉两侧及果面凹陷处为主,春季产卵量最多。一年中春秋两季发生严重,每年4~5月,春梢嫩叶伸展后,老叶上的红蜘蛛大量迁移至春梢新叶上繁殖危害,过一个月左右就能成灾。春季高峰期的迟早,与当年3~4月气温有直接关系,气温高少雨,虫峰提前。6~7月气温渐高,当旬平均气温超过25℃时,虫口迅速下降。7~8月气温不利于红蜘蛛生长发育,虫口数量少。9~10月气温渐降,虫口又复上升,危害秋梢。越冬虫口基数多、冬春干旱少雨,是红蜘蛛发生猖獗的重要因素。卵产于叶片、果实及嫩枝上,叶片正反两面均有,但以叶背主脉两侧及果面凹陷处为主,春季产卵量最多。
防治方法:合理用药的关键是掌握防治指标和选择药剂种类。一般春季防治指标掌握在3~4头/叶(有螨叶率65%),夏秋季可增加到5~7头/叶(有螨叶率85%)。掌握关键时期,降低早期螨量基数,控制后期猖獗。柑桔全爪螨掌握在春梢芽长2~3cm,冬卵孵化盛期,螨未上新梢叶片为害时喷第一次药。柑桔始叶螨春季发生比柑桔全爪螨约早半个月以上。应掌握在春梢芽长1cm时喷药防治。当20%的叶片和果实发现有害螨;或用10倍的手提放大镜观察,平均每叶有虫5头,应立即组织喷药。柑桔锈螨喷药时先喷树冠里面,后喷树冠外周,特别注意叶背和果实的阴暗面。柑桔瘤螨掌握在春季越冬成螨离开老虫瘿为害新梢时进行树冠喷药,自新梢萌发初期至开花为止施药2~3次。
要选用对天敌较安全、杀螨效果好的药剂。如机油乳剂(生长期宜选择窄幅高精度的产品,如敌死虫乳油等,但花蕾期和果实开始转色后慎用)、速螨酮(哒螨灵)、螺螨脂、阿维.螺螨脂、克螨特、三唑锡、尼索朗(具强烈杀卵作用,但对成螨效果缓慢)、阿维菌素、双甲脒、杀螨隆乳油等。 由于柑桔红蜘蛛极易产生抗药性,而且获得的抗药性可能遗传,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合理交替轮换,千万不要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,以防止或延缓红蜘蛛产生抗药性。
二、柑桔锈蜘蛛
危害柑桔类,以成若螨群集于叶、果和嫩枝吸汁危害,被害果实、叶背呈古铜色,表面粗糙,失去光泽,造成叶片卷缩、枯黄脱落,果呈黑皮果,严重影响树势、产量和品质。
成螨体长0.1~O.2毫米,淡黄色至橙黄色(黄白色),肉眼难辨。在广东和海南省无明显越冬期。当月温达15℃以上时,便可活动取食,3~4月危害春梢,5~6月蔓延至果,随即虫口数量激增,7~8月虫口达到当年最高峰,7~10月为发生盛期,此期间如温湿适宜(月均温 25~27℃、相对湿度85%左右)常猖獗成灾。主要危害果叶,果实被害后表皮细胞破坏,果皮变锈或黑色,严重的造成落果,一般宽皮柑桔类比橙和柚类受害较重。
防治方法:要做到勤检查,重点在4月中下旬以后,按虫情喷药挑治,当锈螨密度达到平均每视野(10倍手提放大镜)2~3头,或发现个别树有少数黑皮果和个别枝梢叶片现锈斑褐叶时,应立即喷药挑治,注意喷树冠内部、叶背和果实阴暗面,用药参照柑桔红蜘蛛防治。防治锈蜘蛛的有效农药,除托尔克可湿性粉剂、螺螨脂,一般对红蜘蛛防治有效的农药对锈蜘蛛防治也有效。
●了解更多防治锈蜘蛛(锈壁虱)的最新药剂,请点击文尾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。
三、蚧壳虫
又名"介壳虫",是柑桔、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,常见的有红圆蚧、褐圆蚧、康片蚧、矢尖蚧和吹绵蚧等。介壳虫危害叶片、枝条和果实,造成叶片发黄、枝梢枯萎、树势衰退,且易诱发煤污病。夏季高温、高湿天气为虫害高发期,抗药能力强,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,防治比较困难。因此,一旦发生,不易清除干净。
防治方法: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蚧壳虫,可用软刷轻轻刷除,或结合修剪,剪去虫枝、虫叶。要求刷净、剪净、集中烧毁,切勿乱扔。根据蚧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,在若虫盛期喷药。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,体表尚未分泌蜡质,介壳更未形成,用药仍易杀死。每隔7-10天喷1次,连续2-3次。可用氧化乐果,或马拉硫磷,或敌敌畏,或溴氰菊酯喷雾,速扑杀乳油对蚧壳虫具有极高防治效果。
●吹绵蚧
分布与危害:吹绵蚧原产于澳洲,现已遍布我国所有栽培柑桔的省市,吹绵蚧食性复杂,除柑桔外,还为害苹果梨等落叶果实和瓜类刺槐250余种植物。吹绵蚧以若虫和成虫群繁华叶背中脉两侧及芽、嫩梢上危害,远看像满树挂满小棉花球,使叶片枯黄,枝梢枯萎,并诱导烟煤病(王家堡桔园最为严重)影响植物光和作用。
发生规律:吹绵蚧第一代卵和若虫盛发期为五月,第二代为8月。第三代为9一11月,它的活动温度为23.4一24.2℃,若虫孵化后,在卵囊内一段时期,分散活动,二龄幼虫则向下移到枝干裂隙或地面杂草,土块中结茧化蛹,蛹期7一10天,雌虫不交配能孤雌生殖,1一2代多为无性生殖,第三代多以受精成虫越冬。
防治方法:
1、引进和释放澳洲瓢虫
2、药剂防治:幼虫可采用以下药剂,48%乐斯本乳油1200一1500倍,25%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;50%马拉硫磷(马拉松)乳油800倍液;各药剂可混加95%机油乳剂300倍液防效更佳。
3、也可以参考矢尖蚧的防治方法
●矢尖蚧
1、分布与危害:我国各柑桔产区均有发生,除为害柑桔外,还为害其它经济作物,矢尖蚧危害柑桔的嫩枝,叶及果实,受害处形成黄斑,严重时枝梢焦枯,果实不能成熟,严重影响柑桔产量和品质,是柑桔产业主要虫害之一。
2、发生规律:矢尖蚧以受精未产卵雌成虫在叶背较嫩枝上越冬,世代重叠严重。第一代若虫4月下旬发生高峰期,第二代若虫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现,第三代9月出现。
3、防治方法:
(1)、严格进行检疫,蚧虫的传播主要靠风力、雨水及农产品和苗木调运而传入,必须严格执行苗木的检疫制度。
(2)、结合柑桔冬春修剪,剔除受害严重的出现较多的枝条,降低出口密度。
(3)、保护利用天敌,介壳出的天敌种类较多,很多都在生产上应用。
(4)、化学防治:
①松脂合剂,冬季用8一10倍喷雾,高温季节用12一14倍喷雾,在各代1一2龄若蚧盛期用16一24倍喷雾。
②抓住各代初孵若虫期喷药,以抓好第一代若虫防治为关键。当第一代若虫初见日后约20天喷第一次药,再隔15~20天喷第二次药,药剂除参照柑橘吹绵蚧防治用药外,还可喷施40%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,或扑虱灵(优得乐)可湿粉1500~2000倍液,如各与机油乳剂50倍液混喷更好。
③冬季用机油乳剂60倍+乐果800倍喷雾。
摘自:农药第一网等(有整理) 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。